close

  你走在路上,看見路旁有一個老人跌坐在那裡。他微微抬頭望著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望著行色化療飲食匆匆而沒有停駐的路人,眼裡寫滿了疑惑,疑惑久了仿佛又歸為無奈與淡然,最終垂下頭去。你說不清是什麼引起了你的好奇,是他靜默中的和藹顯出了憂傷抑或是皺紋的溝壑中像是藏了無數的故事和時光的密碼,總之你走上前,蹲下了身,你問“您怎麼了?”老人哽住了,沒說什麼。“您多大了”“……有5000多歲了。”“我能瞭解一下您的故事嗎?”老人停頓了一下,終於幽幽地講述起來。
  有誰能概括老人所經歷的一切呢?答案是沒有誰能,歷史和時間也不能。能做的只是變換各種角度窺其一斑。從思想的角度,有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作為文明的幹流流淌了千年,變幻著形態浸染了中華大地的每個角落。它是統治者的經國策,是慷慨者的墓誌銘,是平凡人尊嚴和道德幸福感的堅實據點;有道家為前路坎坷者開闢的一個精神之出口,心靈之天堂;亦有法家、名家、陰陽家的思想在夾縫處閃爍真理的光芒;從民俗節日的角度,有大大小小的祭天和祭祖儀式顯出敬畏自然、敬畏天道的謙卑,顯出根祖情結、家國情結里的人情,有用以慎終追遠的清明體現烤肉民族的尊重生命,有用以呼喚正氣的端午體現民族的無所畏懼;有把星星寫成愛情故事、用月亮寄托無限鄉愁的七夕和中秋體現民族的濕潤與浪漫……從藝術的角度,有留白大於暈染、線條講述精神的大寫意的書畫境界,有恰到好處吟唱吼叫出地域性格的各式戲曲……老人深深以這些自豪著。
  然而當你問他怎會跌倒時,老人也找不到答案了。這是近一二百年才發生的事,老人也承認自己漸漸有些故步自封——或許因為安穩太久了,小網站優化農經濟維繫的和諧足夠讓人知足。或許是因為骨子裡追求的“和”、“中庸”到一定程度必然演變成了忍耐性、散淡性等。一把年紀且活得尚好的人自然不會去時時關註世界的最新動向。可鮮有人去理解這些,大家只顧給他扣“腐朽”、“無用”的帽子,再加上沒有經濟制度和社會物質作支撐,老人的軀體終於不堪重負地倒下了……
  老人的名字正是中華傳統文化,如此作比或許有很多不恰當之處,但我們的文化在眼下不正是跌倒了卻沒人攙扶的老人嗎?在不扶老人的社會現象中,人們先是不去信任,不信任就不可能去靠近、瞭解、傾聽,也更不會有善意的扶融資持、關懷。在我所比喻的文化現象中,原因也是如此,我們從根源就缺乏對傳統文化的信任,即自信。很多人將帶有偏見的否定擺在深入瞭解之前。舉例來講,他們看到古人祭祖的儀式及其衍生品便嗤之以鼻,認為迷信和繁冗,卻不想,崇拜自然總好過今日人類進行的無底線侵占、擴張,尋根問祖總好過今日親情的強度比不過wifi信號強度現象的可悲。放下驕傲才會擺脫無知,傳統的方式時常會為迷茫的現代人提供出路,不僅如此,還會是最契合國家性格、最讓人感到踏實的出路。
  所以,只顧去傾聽好了,不用矯情地維護——因為其中確有應摒棄的陳腐,更不用尖銳地苛責——因為其中確有亘古的真理。當你用心去體會腳下每一寸土地,去探尋生活在這裡祖祖輩輩的人們經歷過怎樣的喜悅及苦難,總會有一個故事喚起你的悲憫;當你品讀先賢的一篇篇文章、一幅幅畫ssd固態硬碟作後,總會找到一顆與你惺惺相惜的心,讓你堅定了對真善美的追求……這些之後,你便在中華文化的弱水三千中取定了屬於你的那一瓢,便可面對他國的文化侵入自信從容、坐懷不亂;這些之後,厚重的便不僅僅是歷史,還有你的思想,寬容的便不僅僅是中華文化本身,還有你的內心。事實是,我們都需要在本國的文化中尋求到這樣一分堅實的信仰作歸屬,這點無可否認。
  若真的懂得了這位老人,扶還是不扶早就不是難題了。難題是你一個人的力量不足以將他扶起。你企盼著更多人直至全社會的加入。  (原標題:聆聽他的故事 你自會將他扶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r36jrqj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